孙姓百家姓里面排名第几位

2024-10-04 00:27:33

孙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子姓、姬姓、芈姓及改姓等,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今天小编整理了孙姓百家姓排名第几位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宝宝起名网

孙姓百家姓排名第几位

在宋版传统《百家姓》中,孙姓排名第三。

孙姓为什么在百家姓里排第三

孙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姓氏之一,排在了百家姓中的第三位。它的出现历史悠久,一直传承至今。那么,为什么孙氏能够位居百家姓的前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孙氏的来历和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孙氏并非一开始就有的姓氏,而是后来才出现的。据史书记载,孙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朝晋国公子孙叔敖。他后来成为了晋国的大夫,被封为孙氏,从此孙氏就开始了它的历史之旅。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氏逐渐分散到各个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孙武和孙膑。他们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因其有卓越的才能和领导力而被誉为“孙氏战神”。孙武所写的兵书《孙子兵法》更是一部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实战和管理领域中。

在历史的长河中,孙氏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宋代的就是孙氏后裔之一,他是辛亥革命的领袖,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而在当代,孙氏也有着不少的名人。比如的孙女孙科、孙孝德,还有孙家栋、孙红雷等诸多演艺界的知名人士,都是孙氏的代表人物。

此外,孙氏还有着许多优秀的品质和传统美德。他们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发展,重视家庭和家人的情感联系,尊重长辈、孝敬父母,讲究礼仪和品德,勤奋努力、诚实守信。这些美德既是孙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孙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姓氏,能够排在百家姓的第三位,不仅是因为它的历史渊源悠久,更是因为它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孙氏的发展历程和传承理念,不仅令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自信,更将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孙姓民族分布

其他姓改孙姓:战国名士荀子的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改为孙姓。西汉滕公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随外祖父姓而改姓孙。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少数民族使用孙姓:唐朝契丹人有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姓孙。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多数被同化成汉族孙姓。

当代孙姓的地域分布

孙姓用户的籍贯地域主要分布在山东省 (占比 19.3%) 、江苏省 (占比 12.7%) 、河北省 (占比 6.7%) 等地。

孙姓家谱介绍

孙叔敖碑

立于公元 16年的孙叔敖碑,记述了孙叔敖之后的十多代孙氏族众的发展繁衍情况,共涉及孙叔敖后人二十多位。孙叔敖碑也可称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谱。这部石刻家谱反映了孙氏发展的一个断面,可以确认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孙氏家谱。据《三国会要·职官》载,孙吴政权设立过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谱——《玉谍》。遗憾的是这部《玉谍》未能留存于今,仅能从当时的史书上见其名而已。

孙氏家谱

孙氏家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孙氏家谱。《新唐书·经籍志》载有南朝贾希镜所著的《孙氏谱记》15卷,也许是能够见其名的最早的以“谱”命名的孙氏家谱。唐宋两代孙姓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家谱文献。

自宋元以后,平民家族修谱之风开始盛行,至明清时期达到高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孙氏族谱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编修的。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孙氏族谱总数四百种左右,其出地以江、浙、皖、闽四省之家谱为多。

山东鄄城《孙氏族谱》发现于山东鄄城红船镇孙老家村,该谱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部奉孙膑为家族先祖的孙氏家谱。修纂于清光绪年间,现有部分残缺。它奉孙膑为家族始祖,完整记载了孙膑至清代65世孙的繁衍、迁徙及分布状况;它还明确记载孙膑原名叫孙伯灵,受膑刑后改名为孙膑。

江西《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是一部记载孙中山先生上世源流的家谱。修撰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记载了孙中山先祖孙(言利)的生平事迹及孙氏家族繁衍、迁徙、分布等情况。

广东中坝《孙氏族谱》是一部记载孙中山先生近代家世的家谱。卷首载有清雍正十年(1730年)孙继周所作谱序,详细记述了孙氏的迁徙过程,所载人物世系与《宁都孙氏族谱》所载人物世系完全衔接。

孙姓家谱中的“凡例”部分一般是阐明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谱论”则是收录古人关于家谱修撰的意义和作用的言论;“图像”即绘制的祖先画像;“思荣录”主要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府赠送的能够光耀家族门面的各种文字材料,如赐字、御制谥文、碑文等;“源流考”是对家族血统源流的考证;“族规家法”是宗族自己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家族法规。

,春秋时楚国人,蒍氏。名敖,字叔孙,一字艾猎。辅佐楚庄王称霸,功绩显着。主持修建中国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对当时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相当作用。

立于公元16年的孙叔敖碑,记述了孙叔敖之后的十多代孙氏族众的发展繁衍情况,共涉及孙叔敖后人二十多位。孙叔敖碑也可称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谱。这部石刻家谱反映了孙氏发展的一个断面,可以确认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孙氏家谱。据《三国会要·职官》载,孙吴政权设立过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谱——《玉谍》。遗憾的是这部《玉谍》未能留存于今,仅能从当时的史书上见其名而已。

孙膑,战国时兵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仕魏,仕魏惠王将,忌其才能,将他骗至魏国,处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齐国使者至魏,他阴见齐使,由齐使秘密载回齐,经田忌推荐,齐威王任为军师。先后两次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终使庞涓兵败自杀。着有《孙膑兵法》。

孙策(175-200),三国割据者。吴郡富春人。字伯符,孙坚子。兴平二年率军渡江,削平当地割据势力,在江东建立孙氏政权。曹操任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建安五年遇刺死。弟孙权称帝,追尊为长沙桓王。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着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着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