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姓的起源和来历是什么

2024-10-04 00:05:15

姚姓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广东、江苏四省,在宋版《百家姓》中名义上排第101位,中国百家姓氏名义上排行第51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姚姓的起源和来历,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宝宝起名网

姚姓的起源和来历

1. 源自舜帝

根据《通志·姓氏略》来看,姚姓的正宗氏族源自舜帝姚重华,最初舜帝因为自己的出生地为姚墟,所以将自己取姓为姚,而之后他的子孙也就以地为姓,最终形成了姚姓家族,这一分支也是姚姓最古老的一脉族人。

2. 源自女癸

女癸是舜帝的妻子,当时属于母系氏族,所以也有人猜测姚姓是源自舜帝的妻子女癸,上古时期的人都是以母为姓,表示氏族的起源,而父亲大多为氏,当时都是将父母的姓组合形成的名字,比如姜姓起源和来历中提到的,姜姓就是“癸女的后代”,主要是将母亲癸字的下面加上女,而另一支女癸的后裔则是在癸字的左边加上女,从而形成了姚姓。

3. 源自姚国

在春秋时期的初期,舜帝的后裔中有人建立了姚国,最终他的子孙就以姚为姓,最终也逐渐形成了姚姓氏族,成为姚姓的第三支来源。

4. 源自少数民族改姓

与赵姓起源和来历一样,姚姓氏族中也有部分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其中包括蒙古族、满族、德昂族以及水族等,比较典型的就是元明朝时蒙古族的禹尔部就有人被赐姓为姚,是一位叫做“饶五十”的人因功被赐汉姓为姚姓,改名为姚名智。还有女真族的岳佳氏也在东汉末期之后也改姓为姚。还有德昂族的拉耐氏也因为长期驻兵在姚安,所以最终改姓为姚。

姚姓地域分布

先秦时期,姚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河南、山东。秦汉两晋时,姚姓已经播迁到北方各地、江南各省,西北羌族姚姓的兴起和进入中原,大大扩增了姚姓人口的数量,同时甘肃洮水地区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区。唐朝的两次移民东南,姚姓开始进入福建和广东。明初,姚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姚姓大约有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姚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姚姓总人口的25%。主要集中于河北、浙江、陕西、江苏,这四省姚姓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四川、山西、广西、安徽、河南、江西六省。当时的河北、江浙、陕西是姚姓的三大聚集中心。

明朝时期,姚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为明朝第三十三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这二省姚姓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安徽、山西四省。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32%。宋元明600余年,姚姓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姚姓人口的重心由北向东南转移,浙苏赣皖是姚姓分布密集区。

姚姓人口分布

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62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504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左右。 宋至今千年中姚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广东、江苏四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2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河北、湖北、湖南,山东这六省又集中了33%的姚姓人口。安徽为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总人口的8.7%。全国形成了以皖浙苏、粤湘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聚集区。从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姚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姚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姚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皖苏浙大部、上海、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西北、湖南西部和东北、广东大部、桂贵、云南东部、四川西南、重庆南部、福建南部、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山西南端、黑龙江东部和西部,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4%以上,其中中心地区可达0.8%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9.4%,居住了50%的姚姓人群。在青海湖和云南横断山脉以东的其他地区,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一o.44%之间,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5.3%,居住了49%的姚姓人群。

姚姓郡望堂号

郡望

西平郡

西汉置,西羌姚氏一支,姚辩祖上。

武威郡

西汉置,主要是姚辩一支。

吴兴郡

周朝置县,秦汉设吴兴郡,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其辖地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公元前13年舜帝69世嫡长孙西汉大臣姚平举家定居吴兴,隋朝仁寿2年(壬戌,公元602年)因濒太湖改名湖州。唐朝时曾改湖州为吴兴郡。姚氏成为吴兴大族、望族,吴兴成为姚氏郡望,姚氏成为吴兴郡姓。外迁异地子孙遂以吴兴标谤郡望。福州闽东地区姚氏,都是吴兴姚氏分支。所以,族谱、楹联都标明吴兴望族、吴兴衍派、吴兴郡姓。

南安郡

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 陇西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堂号

三畏堂: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历山堂:纪念圣祖舜帝征庸前长耕历山。

堂山堂

耕历堂:纪念圣祖舜帝征庸前长耕历山。

潮山堂:长乐

穹窿堂:宁德

中山堂:闽侯

天马堂:屏南

隆山堂:福安

中沁堂:莆田

罗山堂:晋江

仙源堂:黄柏

南溪堂:浦城

圣仁堂:舜帝是至仁圣明的帝王。

求正堂:以舜帝至圣至仁至善至孝至义为正而谓名号。

仁圣堂

存仁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世德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藻镱堂

谐孝堂

承德堂

重华堂

上郡堂

标签: 来历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