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姓的来源有什么说法_晏姓的起源和历史
2024-10-04 00:03:55
晏氏主要起源于黄帝裔孙帝喾高辛氏之子契的系统,称号玄王,十四世商成汤建立商朝,晏氏是殷商后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晏姓的来源有什么说法,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晏姓的来源有什么说法
源流一
来源于子姓,一说姜姓。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为自己的姓氏。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晏弱为子姓,出土的叔弓钟,叔弓鎛中记载了灵公在晏弱灭莱后,赐予三千家食禄的事,其中有"赫赫成汤"语。齐灵公曾经打算嫁女给晏婴,按照古代同姓不婚的原则,晏弱不可能为姜姓。另外晏弱死的时候,晏婴用殷人的礼仪给父亲服丧。由《叔夷钟》和《左传》等证实,晏氏乃商汤王后代,春秋时宋穆公曾孙晏弱(桓子),因政治避难,靠姻亲关系迁入并仕齐,晏弱后代人才济济,其子晏婴为国之栋梁,晏氏从此在齐国发扬光大。
源流二
来源于陆终氏,是陆终子晏安的后代。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第五个儿子叫做阳安,他的后代便以晏作为姓氏。西周时期,晏安的后代曹侠来建立邾国(邹国),故又为曹姓、邾姓、邹姓的始祖。见《世本》、《史记》等。
源流三
来源于晏龙。晏龙是唐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为历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被认为是晏氏的始祖。晏龙的父亲是帝喾,而帝喾的曾祖父就是黄帝。见《山海经》。但因《山海经》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是传说而不是历史,所以我们一般不采用这种说法。
晏姓的迁徙分布
晏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零二位,人口约五十八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5%左右。晏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晏姓出自姜姓。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氏族崇拜龙图腾。黄帝有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颛顼又有一个曾孙,叫晏安,而晏安就是晏姓的始祖。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被封在晏(今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为晏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晏姓。晏姓的望族居住在齐郡,即是今天的山东临淄一带。晏姓是当今较罕见姓氏,但分布颇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7%,居第324位。尤以湖北、四川、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晏姓占全国汉族晏姓人口的82%。
晏姓的郡望堂号
郡望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定陶区一带,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堂号
齐郡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廉俭堂: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晏婴,他虽然身居高位,却严格要求自己,力行节俭,很少吃肉,他的妾也不穿帛,他的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孔子对他的品行很赞赏。
久敬堂:同廉俭堂。
善交堂:取晏子”善于交际,久而敬之。”分布于安徽省灵璧县渔沟镇,大路乡等地。
晏姓的字辈排行
湖北省随州市晏氏字辈:“宗元一本,世代永昌,仁文秀启,邦家之光”
湖北红安晏氏字辈:“兴政首维高有志光钱席”。
湖北麻城、重庆垫江晏氏字辈:“开学大有道中孝正乾坤”。
湖北麻城乘马岗晏氏字辈:“清安朝胜电,佳国落风登”。
湖北黄冈晏氏字辈:“忠予日振兴克山传久远绍庆家升茂”。
湖北孝感晏氏字辈:“见佳学良,修名(明)茂实”。
湖北应城晏氏字辈:“启和崇哲……”
湖北襄樊晏氏字辈:“学开兆红兴”。 湖北咸宁桂花镇、花纹乡、古田乡(汀泗桥镇)晏氏字辈:“胜景长明启文开焕(汉)国光”。
湖北钟祥晏氏字辈:德修化必成。
湖南隆回晏氏字辈:“东经仁朝国世永昌崇锡大启贻忠孝才华毓彦良”。
湖南沅江晏氏字辈:“定其世序光於家邦人才续起大焕文章”。 湖南益阳晏氏字辈:“祖修洪德泽源远正家传”。
四川成都晏氏字辈:“名正言顺事成礼乐兴声鸿实大世代文章盛”。
四川泸州晏姓字辈:“凤明智攀克,登仕联先国,正大启文元……”
重庆永川晏氏字辈: 元山以明祖起树德声振家理,世育英贤代显良士,文运天开忠孝铭几
四川泸县晏氏字辈:祖启树德、声正家邦、朝廷安定、世代荣昌、光明显达、礼仪文章、传宗久远、永继书香。
四川泸州古蔺县二郎镇 东新镇晏氏字辈:
玉凤可朝、荣(瑢子)(~子)(弘子)文登世、仕应芳(宗延启)全、福禄云(荣)昌、银德金贤、才奇有光、天国顕绍、永懋成章。
四川仪陇晏氏字辈:“赵前天正大光明玉见勋任朝多吉庆永乐万年新”。
重庆荣昌晏氏字辈:“大启沂蒙志,临文万岁光,佳传名德远,四华照书香”
安徽灵璧晏氏字辈:“学朝东金荣桂怀忠”。
安徽广德晏氏字辈:“大庆玉永芳长”。
安徽明光管店镇晏氏字辈:“学朝东金荣桂怀忠”。
贵州省纳雍县张家湾镇/织金县晏氏字派:“白 启 朝 文 仕 正 国 忠 永 成 家 良 易 道 德”
贵州省黔南州 字辈:君恩文子朝 启顺发应江 嘉平天兴盛 广传正泽昌
贵州盘县晏氏字辈:“正大光明……”
贵州兴义晏氏字辈:“聪文朝必士,琼心体日卿;景斯勋光廷,祥和庆元春;云德先学泰,润泽振奎恩;向旭章其瑞,昌明世维兴;福禄胜佑启,富贵守义信;宏志跃广宇,俊秀毓茂森;怀仁同顺达,尊礼鼎芳臻;建立隆雄伟,贤才炳浩英;晓乐常恒吉,安邦定永祯;继儒荣华显,忠孝照乾坤。”
广东韶关晏氏字辈:“永模绍许福”。
陕西镇安晏氏字辈:“文玉明时启应(大)士(佑)廷居昌继祖承敬友儒学延积芳品自崇正道训宜遵典章名誉传昭代功烈纪太常忠直立心法作述定远长德泽大佑启万年绍书香”。
江苏阜宁晏氏字辈:“维步爱云程达”。
江苏丰县晏氏字辈:山西仁本 崇新文化 宏光祥升
天津晏氏一支字辈:“春长玉金志”。
江苏灌南晏氏字辈:“仁义礼智信德文明家和地利国泰时顺祖积昌隆永世光荣”。
贵州遵义绥阳县晏氏字辈:“道元国奇文,庭光宗耀祖,德厚长福禄,君恩永远春。”
云南省宣威市晏氏字辈:“聪文朝必仕,琼心体日卿,景斯勋光廷,祥和庆元春,乾坤咸泰履,鼎晋萃丰恒。”
江西宜春晏氏字辈:“月朗光门楣,禄由修天爵,精忠朝廷崇,诗书圣贤作,铭汉树炳城,锦江松炫镜,锋源梓焕培,金清权煜坚。”
甘肃省临洮县晏氏字辈“太祖齐贤相,世宗观皇花。本子亿后载,忠孝自传家”
山西孝义晏氏字辈“治国安邦定文武仕权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