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姓的起源有什么说法_樊姓的起源和来历
2024-10-03 23:52:09
樊姓人口221万,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其中着名人物有西汉大将军、左丞相樊哙、唐代巾帼英雄樊梨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樊姓的起源有什么说法,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樊姓的起源有什么说法
①远在在人皇氏时代有泰壹氏之后,传到尧帝时,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樊姓酋长樊竖字仲文到帝都屯丘(今河南清丰),参加废帝挚立尧为帝。其尧臣樊仲文后被封到山东西南立国为君,进入夏商时期迁入陕西长安东南,其后有樊仲氏。
②相传伏羲氏之后有个叫后照的到四川的东部巴水河上游定居,其子孙以巴水之名姓巴,后来巴氏有个叫顾相的生有五个儿子,分为五个姓,其中有巴郡蛮族的樊姓起源。
③高辛氏帝喾有女配盘瓠生有六男六女后自配成婚,衍发为六个姓,其中有武陵南郡蛮族的樊姓起源。
④有颛顼帝之后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封为赢姓。据考古发现在河南信阳的平桥镇以南的狮河之滨有古樊城,出现有赢姓的古樊国之墓。
⑤陕西氐族樊姓相传是炎帝之后,汉文帝时有氏族人樊仲子,十六国时有氐族人樊世等氏族樊姓。
⑥樊姓起源于姬姓,形成于西周。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号神农氏;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号轩辕氏。从二帝的后代看,炎帝相传仅姜姓一系,而黄帝相传却有25个儿子,后来发展为25宗,分为12个姓:姬、酉、祁、己、滕、箴、任、仼、荀、僖(xi)、姞(ji)、儇(xuan)、依。在此12族中,只有“苍林”与“青阳”同黄帝姓姬,而樊姓是从姬姓产生的。姬姓传至周太王之玄孙虞仲支孙仲山甫被周宣王赐封到周成王的都城洛阳管辖的河南济源西南建立樊国,其后有樊姓起源于仲山甫的一支。
⑦樊姓起源于子姓,形成于商代。樊姓是商汤的后裔,是最早的樊姓起源。商朝中期,国内形成了七个大族,即陶、施、樊、繁、錡、几和终葵。樊姓为七族之一,子孙一直世袭下来。周武王灭商后,他把商代遗民七族分别迁往齐、鲁一带定居,所以战国前后,樊姓名门望族多在山东、山西地区。望出于山西“上党郡”,其后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樊迟字子迟就是商朝“殷民七族”的后人。
⑧樊姓也应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期,巴郡、南郡蛮夷地区,本土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此五姓皆来自陕西南汉中地区。又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曾有王室封于“樊”,西周灭亡时,部分族人徙于荆楚,夔巫之地,可见沿汉水而上的樊姓一族,应为巴郡一部。此外,还有瑶族、苗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均有不同宗的樊姓人。
樊姓迁徙情况
第一次: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南渡,南宋建立,金兵南下,汉族人大都逃亡江南各地。世居任城一带的樊姓人也大都南逃。散居苏杭、嘉兴、长山各地。
第二次:元朝统治江北的几十年间,因与南宋连年征战,无暇顾及黄河堤防。尤其元末,黄河多次决口,漫灌四省六郡四十二县。因元军驻守长江北岸,南逃无望,只得往无战事的山西逃生。只几十年,黄河泥沙就把梁山水泊八百里几乎淹没。到明洪武二年,开始长达五十余年的山西大迁民。大都被迁到苏、鲁、豫、冀四省的黄泛区。此时樊姓人有部分从山西迁返。
第三次:明初,燕王又与建文帝征战在黄淮一带二十余年,族人避战乱外逃甚多。有的从戎征战,后屯边驻守,故丰、沛、单、曹亦有屯边记载。
第四次:清初顺治元年五月(公元1644年),鱼台明末进士樊毓敦反清复明,聚众三万,号称樊家军,隐于任北先贤父林,择机伏歼清军固山额真巴哈纳部精锐。后兵败,株连州属各县族人,惨遭抄杀。族人大都西逃郓城,南逃单、曹、苏、豫、皖等地。敦率部边战边撤,沿兖、曲、泗、平邑、费县一线南下,到临沂后逐步四散隐居。建东、西樊村。其弟毓朗、毓质南下,陆续隐于东海赣榆、苏州、嘉兴(上海)、宁波、福建。余部随郑成功去了台湾。另有一部西南撤退,散居河南内黄等地。其中逃亡郓城者,迫于生计,趁清将石廷柱驻郓扩军之际从戎,后编入汉八旗,南下平三藩后,留驻南疆屯边。平藩有功者回京受封、赐田、赐物,世居丰台建樊家庄。
樊姓郡望堂号
郡望
上党郡: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
此外还有庐江郡、沛国郡等。
堂号
上党堂、南阳堂、舞阳堂。
樊姓人口分布
樊氏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七位,人口约12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93%左右。
樊氏主要出于姬姓。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山甫的因为作战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济源),他的后代以国号为姓,世代以樊作为姓氏。而樊氏最早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
在古代,樊氏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
先秦时期,樊姓活动主要在河南和陕西一带。进入秦、汉以后,由十曲部巴氐混血樊人的加入,西部、西北和中原的樊姓发展相对较快,到隋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上党地区,河南南部的南阳地区形成了樊姓望族。进入唐、宋时期,樊姓向南和向东部发展,很快进入皖赣苏浙地区,到明、清时期各地都有樊姓的足迹了。
宋朝时期,樊姓约有近7万,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四十位之后。当时四川为樊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总樊姓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和广西等地,以上五省大约占了总樊姓人口的83%。全国形成了川陕、晋、豫樊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樊姓大约有14万余,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〇七位。山西为樊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樊姓人口的20%。全国樊姓主要集中于山西、浙江、陕西、湖北、山东、河北、河南、四川、江苏九省,大约占全国樊姓总人口的92%。樊姓人口主要倾向由四川和河南向西北和东南地区迁移。全国基本形成由西北的秦晋地区东南斜穿华北和中原直达东海的一条樊姓集中分布带。
樊氏是常见姓氏,分布较广,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为多,这三省樊氏约占全国樊氏人口的50%左右。樊姓的第一大省为河南,大约占全国樊姓人口的18%。在全国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安徽,这四省集中了樊姓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江苏、湖北、河北、江西、甘肃,这五省又集中了樊姓人口的26%。全国形成了以陕西为中心的向东南递减的一条樊姓分布带。
在当代中国姓氏排行中樊姓为102位,人口约221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樊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樊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陕宁、晋豫鄂、甘肃大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安徽西端、江西北部、川渝北部、湖南西北,樊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27%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9%的樊姓人群。在皖苏大部、湘赣中部、贵州北部、重庆南部、四川中部、山东西部、河北大部、北京、内蒙古东南、辽宁西部,樊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8%—0.27%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5%的樊姓人群。
在地方姓氏中亦有一定位置。如北京市1982年人口统计资料抽样分析统计中,在前100个大姓之内,居74位;又如陕西省亦是1982年人口统计中,前100个大姓里居63位。见诸历代《百家姓》,樊姓人口如汉代《百家姓》,又叫《姓氏三字经》,收录200个姓,其中有“……屈宗淡,樊爱君……”句,居168位;宋代《百家姓》搜集468姓中,有“……高夏蔡田,樊胡凌霍……”句,居157位;明代《皇明千家姓》收录1968姓中,有“……戴邭滑顿,沈樊沮漆……”句,当代新编《百家姓》128句,每句4字,其中第26句写道“樊兰殷宠”,居10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