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的起源和历史故事_吴姓郡望堂号
2024-10-03 23:52:04
吴姓百家姓中排名第六,它最早的时候是起源于炎帝姜姓的,距离现在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吴姓的起源和历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吴姓的起源和历史故事
起源一:源自吴回
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起源二:源于姚姓
第四个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史称有虞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成为方国虞国。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
吴姓郡望堂号
吴姓重要的郡望有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吴姓的堂号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还有三让、让德、种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义等。
延陵为故邑名,即今江苏常州市,西晋分曲阿县始置县,治所在今江苏丹阳西南。
濮阳郡为晋咸宁时改东郡置国。治所在濮阳,西晋末改为郡。
渤海郡为西汉时从巨鹿、上谷二郡之地分出,相当于近河北、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地区。
陈留郡为西汉设置,治所陈留(今开封东南),北魏移至浚义(今开封市西北)。
吴兴郡为三国时设置,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
汝南郡为西汉初设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长沙郡为秦设置。治所临湘,(今长沙市)相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
武昌郡为公元二二一年,三国吴孙权把原来的江夏、豫章、庐陵三郡之地分出一部分而设置,范围大约今湖北省武汉市至江西省九江市一带地区。
吴氏堂号众多
三让堂、勃海堂、渤海堂、渤海郡、孝贤堂、廷陵堂、至德堂、延龄郡、福建渤海堂、世让堂、和仁堂、观乐堂、绍灵堂、武德、崇本堂、永思堂、黄泉源堂、治平堂、聚庆堂、奉先堂、中山吴成远堂、奉思堂、敦厚堂、承先堂、积庆堂、春晖堂、昌江城北吴氏家庙至德堂、崇让堂、吴氏宗祠、天堂、福临堂、春明堂、万云堂、瑞本堂、宜德堂、太平堂、吴世堂、圣极堂、仁义堂、清德堂、仁德堂、吴家堂、棒棒棒棒堂、柏树堂、清水堂、吴氏堂、家族堂、德地公祖堂、益德堂、广东高州吴氏堂、湖北老河口竹林桥族堂、忠义堂、永清堂、耀祖堂、显承堂、恭德堂、旭东堂、梅溪堂、氏德堂、登州府栖霞县崇文堂、义德堂、德馨堂、让德堂、国远堂、居正堂、公德堂、万永堂、殿元堂、义和堂、茂盛堂、致德堂、永德堂、长生堂、宗仁堂、黄姚吴氏宗祠、、吴氏和平堂、世德堂、福世堂、德旺堂、怡德堂、源德堂、种德堂、树德堂、昭德堂、兴让堂、思让堂、德让堂、继述堂、怡安堂、均安堂、集贤堂、思敬堂、思源堂、崇礼堂、端本堂、履成堂、承启堂、敦睦堂、笃忠堂、双乐堂、双合堂、贻燕堂、听彝堂、叙伦堂、爱敬堂、恩敬堂、庆余堂、直笔堂、兰蕙堂、五柳堂、有秩堂、宝诰堂、萃英堂、恩成堂、保和堂、凤林堂、永怀堂、承善堂、源远堂、经远堂、振宜堂、锦绣堂等等。
吴姓家族迁移史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宋元时期
据《海盐吴氏宗谱》记载,廷尉吴公晚年定居石门语溪洲钱(今浙江桐乡县西石门),故居至清末尚存。谱称语溪洲钱吴氏。宋代中期,吴氏子孙,恃贵犯法,给语溪洲钱吴氏带来厄运。谱称因为这次犯事,至使语溪吴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窜毙殆尽,仅有一胤,侥幸逃过于这场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