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戚姓的由来和历史

2024-10-03 23:49:12

戚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于姬姓,在《百家姓》中排33位。前源是戚氏始源于颛顼帝之八子仲容为远祖世系一世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戚姓的由来和历史,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宝宝起名网

戚姓的由来和历史

1、戚氏源于姬姓。

其源流分为前源与后继两个时期,前源是戚氏始源于高阳氏颛顼帝之八子仲容为远祖世系一世祖,传至三世祖清迎赐姓姚又以姚姓传世,至三十六世姚辅国之子玉星配姫寿昌之女腾英又被赐姓姫,以姫姓传世,至四十二世康公楚宋交战桐柏山卫侯命公往说,兵罢和平20年。公有功,卫侯以戚邑之地为封地于大夫康公,戚邑是一个繁华小镇是卫国北大门户,是各诸侯国交通要冲,封邑之后建戚邑城(据北京大学李仰松教授考查论证此戚邑地始建于西周末春秋初)。戚邑城建成后卫桓公就派其堂弟姫耳去管理戚城,在戚城收粮纳税上贡食采于戚。姫耳之子姫乙为纪念其祖父公子惠孙(卫武公之子),赐姓为孙氏,即孙乙为孙氏一世祖。从此孙氏和戚氏先祖就有戚城之纠纷!也是卫晋两国争夺之城邑,在晋国称霸期间,由于戚城地理位置重要,晋总是通过控制戚来控制卫国,并通过控制卫国来驾驭东方诸侯,分别在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先后四次夺取戚地。

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戚城附近),公元前626 年晋国攻打卫国并俘虏了在戚城的守臣孙昭子,戚城变成了晋国城邑,当年秋,因戚城与鲁国相邻,鲁国的大夫公孙敖会见晋侯,双方签定了盟约。戚城地处黄河东南岸,东有齐、鲁,西有秦、晋,南有宋、曹、郑、陈、吴、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被各诸侯国定为会盟圣地。据我国最早的史书《春秋》《左传》记载,从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的近一个世纪中,各国诸侯及卿大夫,在戚城举行会盟就有七次。可以说戚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国际性都会,被称为小联合国。

卫成公迁都后按周王嫡系传姓制,卫穆公时周王以戚邑之封地赐姓和公为戚,戚氏诞生,和公为戚氏一世祖,配卫氏育三子,未几十载,定公时孙良父因病早逝,把爵位和权力交给儿子孙林父。卫国权臣孙林父是个专横之人,欺君压下,公元前584年与卫定公不合,叛卫归晋,强大的晋国迫使卫定公复位于孙林父,孙林父也成了晋国在卫的代理人,孙林父在卫国很不得人心。公元前576年卫献公立君(在卫献公33年中卫殇公12年),孙林父从卫献公做太子时就不合,孙林父怕卫献上台后整他,就把家中贵重物品从帝丘孙府搬到戚城。公元前559年,孙林父和卫献公矛盾更加激化,孙林父发动政变驱献立殇,迫使殇公封戚邑于他并割卫辖区60多个城邑(这是戚邑第二次封邑)。孙使尹公佗诛杀戚氏,逼和公自颈花园,二子被杀,逃出少子玉奔山东定陶孝义村(今戚姫寺汉称戚家寨)。公元前546年,卫大夫宁喜进攻帝丘孙府,杀死孙林父三儿子孙襄及孙氏家人,迎回献公君,孙林父又一次在戚城宣布叛卫归晋。公元前535年,襄公去世,晋吊唁同时把戚城归还给卫国,襄公26年后孙林父大儿子归晋,二儿子奔齐,三儿子被杀,在《春秋经传》中显赫的孙氏早已变的无影无踪,孙氏因骄淫而被晋国逐步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公元前517年卫灵公将戚邑城改封于他的外孙孔悝,戚邑这是第三次封邑。

二世祖戚玉逃到定陶后,以耕种为业,育二子英、瑞。三世祖瑞以“不立宗派何以善后”,立十字为字辈“先正建宏才玉凤鸣春苔”,一直延续到十三世。到十六世时,刘邦爱妃戚夫人(家名叫戚金贵)被吕后篡权杀害,并诛杀戚氏族人,戚氏逃往各地。逃往东海郡之多,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戚氏在东海郡发展成望族(称东海望),又经历代战争后繁衍至今,自始祖“和”公诞生之日起至今世袭有序主干未能断代,形成今天全国戚氏。

和公派下到二十六七世奇章(东汉明帝公元58年),公思祖宗多,恐后代子孙莫识归宗立派云:“山基开章、孝义贤良、文明蔚起、世代流芳”十六字辈,从东汉传世到南北朝初。时隔十载,到唐代宗2年(公元147年),和公派下五十三世敬堂公任归德县令,念先人多难谱碟失守,因题派复宗派曰:“大道正家邦、俊杰登朝堂、德化光天日、世代保荣昌”二十字辈。传至南宋理宗。以上三次字辈在续修全国大统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依据,也为各地寻根求源有了依据。如五十六世正国公传七代孙六十三世同文公,凡是戚同文后裔按六十三世戚同文往后排世为准。六十五世化龙传十七代孙八十一世景通(戚继光之父),凡是戚的后裔和戚继光有关的支脉,按戚继光八十二世排世为准。从南宋至今,各地支派各自撰修家谱,各自规定字辈等等不一。从“和公”派下至今,最晚世系现已统计为104世,以上世系是修全国大统谱的主干世系,请查看“中华戚氏宗亲联谊总会网站”戚氏源流图以便理清各地支系对接总支世系统谱。

2、源于官位,出自春秋真纳国时期军制戚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戚卫的后裔子孙中,又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为姓氏者,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⑴.满族尼沙氏,亦称倪沙氏、尼察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以姓为氏,满语为Nisa Hala,汉义“结实”,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尼沙(今辽宁开原)、乌苏里绥分(今黑龙江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戚氏、倪氏等。

⑵.满族齐达哷氏,亦称戚代勒氏,满语为Cidar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戚氏、齐氏。

4、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戚姓的得姓始祖

追溯起来,戚姓应该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国人口当中,当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这个少数姓氏却在明朝出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将戚继光。 戚姓是发源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姓氏,关于戚姓的来源,据《万姓统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卫大夫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时代的卫国,以封地为姓,后来,成为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东海的望族。另有一说是卫大夫孙林父当初被封的采邑“戚”地并不在山东境内,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孙敖会晋侯于戚。”书中并附注说:“戚,卫邑。”这个地方是后来中国戚姓的发源地。河南省濮阳县还保存着古戚城的遗址。故戚氏后人奉孙林父为戚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戚廷玉:南宋初自汴梁迁临安,后落业苏州城外酒坊。是为包山戚氏始祖。

戚姓的迁徙分布

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二十八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十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三位,人口约四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5%左右。

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彭城(徐州)一战,刘邦战败,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庙东,今无)戚员外家。戚员外见刘邦相貌堂堂,将来必富贵,就把其女儿戚姬许配给他。戚姬姿容艳丽,袅袅婷婷,刘邦一见倾心,遂当晚拜堂成亲。戚姬后来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宫。如意聪明伶俐,刘邦说他酷肖自己,甚为宠爱。如意10岁时,封为赵王。刘邦晚年,疏吕后而宠戚姬,当时,戚夫人常随刘邦外出打仗,而令吕后守候宫中。刘邦以太子刘盈性格软弱,欲废之而改立赵王,因大臣固争,而未能如愿,由是吕后嫉恨戚姬及赵王。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吕后为皇太后,大权独揽。

她下令将戚姬囚禁。剪去她的头发,颈上再给她戴上铁锁,穿上罪人衣服,罚她舂米。戚姬儿子虽封为赵王,但远在河北不得相见。她常常一边舂米,一边悲歌:“子为王兮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吕后为绝后患,遣使召回赵王,欲杀之。惠帝知母后意,乃亲自迎赵王入宫,同起居共饮食吕后未得其便。一日惠帝晨起出射,赵王年幼,不能早起。吕后闻其独居,使人携毒酒强迫赵王饮下而毒杀之。

接着以酷刑加戚姬,断其手足,挖其双眼,又熏聋双耳,药哑喉咙,扔到猪圈里,称之为“人彘”。惠帝知是戚姬,悲痛欲绝,病年余不能起,使人对母后说:“这不是人做得出来的事。我为太后之子太后所为如此,我将何以治天下。”从此纵情酒色,不问政事。戚姬被害,戚家被剿,为避族灭之祸,戚姓人曾改姓齐,迁徙别居。汉文帝刘恒即位,为戚姬昭雪,并在戚家寨修庙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复原姓。当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省东海郡,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

戚姓的郡望堂号

郡望

东海郡:又名郯郡、东晦郡。秦代始置,郡治在郯县(今山东郯城)。西汉时其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部与江苏省东北部一带,属徐州刺史部。东汉、三国魏置东海国。西晋复置郡。

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海州堂。

标签: 由来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