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起源和来历简介_杨姓的来源堂号
2024-10-03 23:50:28
神巴巴姓名网百家姓栏目每日更新杨姓起源查询。杨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六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台湾排名第十。杨姓的来源查询,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姓起源和来历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杨姓起源和来历简介
一、源于“姬”姓。
姬姓都源自黄帝姬轩辕,姬轩辕之后姬发建立姬周,是为周武王。杨姓主要源于周王室的后裔,有两支:
1、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子唐叔虞于唐,后唐叔虞之子燮改国号为晋。晋国传至唐叔虞十一世孙晋武公姬称时,姬称封其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始祖。后伯侨之孙突食邑于羊舌,故又称羊舌氏。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羊舌氏又为晋所灭,其后裔杨道逃到华山,居住于弘农华阴,复以祖宗封地杨为氏,其后代开枝散叶,繁衍发展,逐步发展为:“杨氏正宗”。(此支杨氏一开始在陕西、河南一带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并于元朝迁入广东。主要聚居地有:华阴,修武,河内, 扶风,梅县等。)杨氏始祖2、西周末,周宣王姬静封其子尚父于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国为晋国所灭,尚父后裔遂以杨为氏。
二、源于“扬”姓。古时有“扬氏邑”,以邑为氏,称为“扬氏”,然古时扬、杨不分,后逐步改为“杨氏”。
三、源于改姓。
1、他姓改姓唐末,乔复光,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其后称杨氏;訾亮,杨(乔)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其后称杨氏。北宋,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藏匿于外祖父家,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念外家杨姓之恩,遂改为杨姓,是为今浙江省诸暨市“概浦杨姓”。
2、它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西晋氐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白马氐人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姓改为杨姓。隋初,鲜卑将领尉迟崇随军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追忆尉迟崇之功,下诏赐尉迟崇之子义臣为国姓杨氏;大量白族改为杨姓,唐朝时,杨姓成为白族第一大姓。
杨姓的来源堂号
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庆余堂,中有四知堂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的肇姓始祖杼公兴旺发祥之地,故用此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学生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效法祖先的清廉家风。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等。
杨氏
人口分布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为宋朝第7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这三省杨姓大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这三省的杨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6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苏(10.3%)、山东(10.1%),这四省杨姓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9.4%)、四川(7.8%)、福建(7.6%)、陕西(5.9%)、湖南(5.5%),这五省的杨姓又集中了36%。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宋、元、明600余年中,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杨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为13%,净增加了30万。杨姓人口的分布总格局也发生变化,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传到了东南部。
杨氏迁徙传播史诗
杨氏迁徙分布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境,后再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至汉代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在此时,多由湖北、陕西省境迁去。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南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的杨氏,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晋、唐这一时期,是杨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在此时期,多因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氏大举南迁。至宋代起,杨氏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起播迁中心。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间地以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又一线。此后便逐渐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直至编及全国各地。
始迁之祖迄今约有十八世,伯梁公后裔迁居于白龙厂南杨家洼,后又有部分迁至定远等地住;伯江公仍居旧宅村落相依。伯左公后裔迁至杨岗,后又迁至他乡。伯右公后裔迁至洪庙后又迁至他乡。伯右公后裔部分迁至桐城县南乡枞阳大树街定居;已历时500余年,目前我族已发展数千人口遍及江淮乃至全国。光绪七年先祖合力创修宗谱,民国二十二年先辈们全力重修了宗谱。在89年我部分族中长者,也希望进一步完善宗谱,但是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未能做到全面的完善,故而至今近八十年来未对宗谱进行完整修善,可谓年代久远,众多族人对我杨氏家族的渊源历史、家族世系包括家系先祖的状况知之甚少。
甚至无从知晓。此等情况昭示我族人速修我杨氏宗谱。已是一件不容迟疑的紧迫事项。现我族中一批热忱人士倡议速修宗谱。理清近百年来宗支世系之源流,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下启族人尊祖敬宗之孝思,实是我现有族人理应完成的一件大事,本会一致决定,立即启动修谱工作,并成立相应的机构:定名为安徽省肥东县北乡青龙厂杨氏宗谱续修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