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永登赖姓起源和历史(详解)
2024-10-03 23:50:03
赖姓为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居第九十八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兰州永登赖姓起源和历史,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兰州永登赖姓起源和历史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烈山氏,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中国史稿》、《炎黄源流史》等记载,炎帝后裔有四支,属于古羌族的四个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时烈与厉通,又音赖、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
古时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王朝时期在河南厉乡县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时,赖人南迁,后来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国,国君称“赖子”。
著名西晋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就认为湖北随州一带的赖(厉)国与炎帝神农氏有关,说“神农氏起于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至唐朝时期,著名学者李泰在《括地志》中也赞同这一说法,认为这一赖国以境内的厉山而得名,其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氏生于厉山,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此后,《太平寰宇记》、《路史·国名记》、《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历代史籍都承袭此说。清朝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则更进一步指出厉国是炎帝本国,姜姓。
显然,在湖北随州一带的古赖(厉)国是一个姜姓国家,血缘先祖是炎帝。
此外,当代历史学界也有学者根据古代“厉”、“赖”、“列”、“历”四字通假的事实,指出炎帝及其后代最早活动在山西汾水流域,后约在商王朝时期东迁至河南鹿邑的厉乡,因此在鹿邑一带的厉国也是炎帝的后裔所建的国家,血缘出自炎帝系统。
春秋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芈围三年,公元前538年),楚灵王出兵灭赖(厉)国后,其国人迁至鄢地(今河南许昌鄢陵西北部),后裔子孙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赖氏、厉氏、列氏、历氏等,该支赖氏是为湖北赖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今读作lài(ㄌㄞˋ)亦可,与湖北厉氏、荆楚列氏、鄢地历氏等同宗同源。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弟叔颖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及《文献通考》等资料所载,周武王姬发有弟姬叔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九个儿子,他在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被封于赖(今河南颍川),子爵,后建立了赖子国,史称也是“赖子”。后迁都于汝宁(今河南息县褒信镇)。
“赖”字在春秋时期字义与读音和“厉”字相通,同音通假,因此赖子国也被称为厉子国。南宋兴化军莆田人郑樵编撰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中,也认为赖国是“三代诸侯赖子之国”或“周不得姓之国”,主张其血缘另有所出。
至春秋时期的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芈围三年,公元前538年),赖国为楚灵王熊虔(芈围)亲率大军所灭,其王族后裔以及部分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赖氏、厉氏,该支赖氏史称赖氏正宗,是为河南赖氏,正确读音作lì(ㄌㄧˋ),今读作lài(ㄌㄞˋ)亦可,与息州厉氏同宗同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纳赖氏,世居乌喇特(今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r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赖氏、那氏。
⑵.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扎赉氏、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源出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后裔,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市永固镇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赖氏、查氏、赉氏。
蒙古族赖氏读音皆作lài(ㄌㄞˋ)。
第四个渊源:源于阿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阿昌族赖氏,一部分源出阿昌语“喇来”,因其尾音与汉语“赖”字谐音,故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冠以汉姓为赖氏;另有一部分是川、滇一带的赖氏族人因避战乱而融入阿昌族,将赖姓带入阿昌族,世代相传至今。
阿昌族赖氏读音皆作lài(ㄌㄞˋ)。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赖布氏,亦称赖卜氏、来布氏,满语为Laibu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后多冠汉姓为赖氏、栾氏、布氏等,赖氏读音作lài(ㄌㄞˋ)。
第六个渊源:源于其它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台湾省土著少数民族中有赖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赖氏,或大陆赖氏族人因战乱避逃台湾后融入土著,或长者赐姓为汉姓赖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当代赖姓人口分布
当代赖姓的人口已达到230万,排全国第90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赖姓人口由13万激增到230万,增长了近18倍,赖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赖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江西、台湾,这四省集中了赖姓总入口的79%。其次分布于四川、重庆、广西、贵州、浙江、湖南,这六省市大约又占17%。广东为当代赖姓人口第一大省, 居住了赖姓总人口的27%。长江以南多赖姓,已经形成了以粤闽为中心的赖姓聚集区。在600年间,赖姓人口主要由南部向北和西南迁移。
赖姓在人群中分布在粤琼、赣闽台、广西东部、湖南南部、浙江南部,赖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9.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9%的人群。在广西西部、贵州大部、四川东南、重庆西南、湖南中部、鄂皖南、浙江中部,赖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4%0.3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2%的人群。
赖姓的郡望堂号
郡望
颍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叔颖。
南康郡:晋太康三年置郡。东晋移治赣县,相当今江西省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此支赖氏,为赖光之后。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
河内郡:楚汉置郡。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
松阳郡:旧县名,在今浙江省西南部,1958年撤消,并入遂昌县。此支赖氏,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赖光。赖光3世孙遇公,晋宁康年间任江东太守,上书朝廷,晋帝御笔亲书《松阳郡》封松阳为郡。明成化二十二年江西赖氏宗族共同商定尊遇公为江西赖氏始祖,称松阳赖氏。
堂号
颍川堂:赖氏族谱载:“赖氏之先本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孙颖公。宣王时锡封颍川,是为赖国。颍公之后,计十四世而国并于楚,子孙遂隐居颍川,以赖为姓,以颍川为郡焉。”故颍川为赖氏发祥之地,堂号颍川源此。颍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阳县。
秘书堂:唐代赖棐,从小聪明,7岁会写文章。20岁通九经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进士,拜崇文馆校书郎。他不愿干,退居乡里,人们把他的家叫做“秘书里”。
此外,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南康堂”、“河南堂”、“西川堂”、“松阳堂”、“五常堂”、“五美堂”、“锡美堂”、“怀德堂”、“积善堂”、“思敬堂”、“水声堂”等。
赖姓古代名人
赖布衣原名賴鳳岡,字文俊,宋朝風水學家。
赖裴唐朝,江西省雩都(今于都县)人,唐乾元年间进士,被任命为崇文馆校书郎,未赴,退居乡里,人称其所居之地为“秘书里”。
赖镜明朝,城西人,明代画家,诗、书、画俱精,时称“三绝”。
赖禄孙元朝,元朝宁化人(今属浙江省),大孝子。延佑年间赣寇作乱,欲杀其母,禄孙以身蔽母曰:“宁杀我,勿伤我母。”其母病渴乏水,禄孙含唾煦之。
赖世隆明朝,明朝清流人,宣德进士,官编修,曾献策平定邓茂作乱,招集散亡盗贼十余万,功勋卓著。
赖恭蜀漢,太常卿。
赖旦臣宋朝,丞相。
赖麟卿元末明初,义士,助明剿匪,建有报德祠祀之
赖万耀明朝,清官。
赖文光清末,太平天國將領、捻軍領袖。
赖漢英清末,太平天國將領。
赖榮光湘軍提督。
赖启民清朝,名将,福建汀州水头人,厦门炮台管带,官至二品。
赖恩爵清末,名將。
赖标字允闿,赖氏入闽始祖。
赖世英清朝,中憲大夫,官至五品,推薦為嘉義保良局佐官。
赖惠川清末,臺灣嘉義人,時為詩壇領袖。